│回首頁│嘉藥首頁│網站地圖│正體│简体│English│
本校人工濕地系統的平面圖,1:污水進流口,2:表面下流動(SSF)濕地,3:SSF濕地出流口,4:表面流動(FWS)濕地,5:FWS濕地出流口,6:景觀生態池,7:生態池出流口,8:水回收再利用高壓幫浦及管線,9:太陽能光電設施,10:休憩花架,11:氣象及水文監測站,淺紫色區域則為透水鋪面鋪設範圍。
人工濕地場址坐落於本校東側,鄰近棒球場,佔地面積約1.1公頃,原來為一處養鴨農場,在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才的生態技術原則下改造為人工濕地。濕地系統由八個主要單元所組成:
表面下流動(SSF)人工濕地:表面積約2,300平方公尺其平面宛如腸道,為一個礫石床所形成之高密度植生群落單元,廢水在礫石表層下流動,水中的污染物在植生的礫石間隙中可經由過濾、吸收、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以截留或去除。此單元種植挺水性植物,包括:蘆葦、香蒲、風車草、培地茅、荸薺等。
污水進流口:進流污水由此處流入人工濕地,然後重力方式流經後續單元。
表面下流動(SSF)濕地:水在礫石表面下層流動而被淨化,礫石層表面則是挺水性水生植物生長,可稱為污水花圃。SSF濕地的污水淨化功能一般優於FWS濕地。
表面流動(FWS)人工濕地:表面積約1,500平方公尺其平面亦如腸道,為高密度植生群落所形成的淺水深(約0.3公尺)濕地,廢水於濕地底層表面流動,流經水生植物根、莖組織所形成的間隙,污染物經由沉降、過濾、吸收、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以截留或去除。此單元種植的挺水性植物及着根浮葉性性水生植物包括:蘆葦、香蒲、日本紙莎草、粉綠狐尾藻、大安水蓑衣、睡蓮、台灣萍蓬草、白花水龍等。
SSF濕地的出流口,同時也是維持表面下流動的水位控制設施。
表面流動(FWS)人工濕地:為模擬天然濕地條件的污水處理濕地,其生態保育功能優於SSF濕地。
FWS濕地出流口:人工濕地淨化後的清澈水由此處流至生態池,右方為流量及水質即時監測設備。
景觀生態池:兼具蓄水、滯洪、生態、養殖、景觀的功能。
太陽能光電設備:提供園區內部份夜間照明。
人工濕地場址內的部份夜間照明由太陽能提供
休憩花架:主要建材是回收自原鴨寮的舊建築廢材。
以廢磚塊(上)及碎石(下)為材料的透水面鋪。
氣象資料監測站:提供研究所需資料,必要的電源來自太陽能。
版權所有@嘉南藥理大學生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| 隱私權聲明 | 無障礙聲明 | 緊急聯絡方式 | 地址:71710 台南市仁德區二仁路一段60號 電話:06-3663872 建議解析度:1024*768 建議瀏覽器:IE7以上之瀏覽器